>两岸三地

半生缘、古城情,我与古城偶园复建

时间:2021-07-09 19:49:27 来源:澳门都市报 人气:

澳门都市报讯:(记者蒋文梅整理、供稿:张金昌)青州市委、市政府立足“古青州”资源的挖 掘及整合,提出建设青州古城的战略性决策,成 为青州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坚 持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谋划改革发展, 就是要改变发展思路想出路,统筹布局正确引导。 青州古城建设将全面提升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 以点带面全面带动盘活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增 加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产业结构的比重。青州古 城这一标志性旅游项目的新篇章,从此开启且做 大做强。我与青州古城偶园的半世情缘随之落地 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张金昌

    偶园,系清康熙初年所建,位于青州市城南 偶园街 197 号,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园内建 筑属明清风格。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 个高峰,偶园总体建筑也成为中国幸存的为数不 多的“康熙风格”的园林建筑,总体呈现出明清 时期形体简约、细节精致的特点。

    据史册记载,偶园曾有过两处标志性建筑, 其先身原为明代衡王府东花园。明孝宗弘治十二 年(1499)衡王朱佑楎就藩青州,在东华门外建 造了一座花园,名东花园。根据明王朝的规定, 东花园布局和规模,与皇宫内御花园相仿。

     后在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因内阁大学士、 刑部尚书冯溥告老还乡,康熙皇帝便把原衡王府的东花园赏赐予他。冯溥又将东花园重新整合修 理,取“无独有偶”之意,命名为偶园,后也被 称作冯家花园。据冯溥的曾孙冯时基所著的《偶 园纪略》记载,偶园主要的建筑有:一山(三峰 假山),一堂(佳山堂),二水(瀑布水、洞泉 水),三桥(大石桥、横石桥、瀑水桥),三阁(松 风阁、云境阁、绿格阁),四池(鱼池、蓄水池、 方池、瀑水池),四亭(友石亭、一草亭、近樵 亭、卧云亭)。对偶园人文历史遗迹的复建传承, 是一份对历史的存档也是一份责任。

     少年时期,在当时物质、精神生活相对匮乏 的时代,偶园街南段的偶园成为每次必去的地方。 在当时偶园还叫做人民公园,居住在周边的住户 习惯叫它冯家花园。当时需要花费几毛钱的门票 才可以进去,有时为了省下几毛钱调皮地偷偷溜 进去,几个小朋友一聚,只为进去能爬爬假山钻 钻山洞,也有时模仿电影的战斗场景来一场山地 攻防战,其乐无穷,乐此不疲。

     在当时,进偶园游览玩耍的基本上都是本地人, 偶尔见到的外地人也是到青州走亲访友茶余饭后增 加的娱乐活动。总体而言,平时进园游览的人很少, 节假日的时候游览的人较平时稍多些。少年的记忆 里,偶园给我的感受更多的是一种肃穆,灰墙灰瓦, 苍柏冲天。假山及不时传来的鸟鸣声对于年少的我 们而言,在记忆里是仅有些许活泼的地方。

     时间进入到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 江南北。在一切围绕市场化、围绕经济建设的大浪 潮中,人们压抑许久的冲动被释放,蓬勃的朝气鼓 舞人心,讲时间求效率,在当时整个社会“活”了, 焕发出更多的干劲和生机。下海做生意也成为当时 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而此时的偶园也在 这次大潮中由国营变为自负盈亏经营。在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里我成为人父,随着年龄的增长年少的 “皮劲”“泼辣劲”少了,更多了些成熟,眼界宽 了思想也“活”了,也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家公 司。当时因为在城里上班,可以有更多的便利带着 孩子进城,陪孩子到偶园看猴子、看河马、看三条 腿的猪,成为当时到偶园的最大乐趣。此时人们到 偶园的乐趣也从逛园子、爬假山、看牡丹桂花、看 奇石被动物的进驻逐渐冲淡,传统的经典逐渐被人 忽视。逛偶园的人多了且多了很多,看动物、照相、 小火车等等成为众多有孩家庭的最大乐趣。那时偶 园利用园艺等方面的人材及原有花棚自养自售花花 草草,受到了喜欢养花人士的追捧,逛偶园看花、 赏花、论花,自有一番情趣。在当时大的社会环境 下,偶园也着实热闹了好一阵子。

     随着改革开放的渐次深入,市场经济逐步盘 活,全社会物质、精神生活逐渐丰富。当时的青 州电影院、游戏厅、录像厅、游乐园等等如雨后 春笋般出现,成为人们追捧的娱乐及游玩新宠, 鼎盛时期可谓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好一番热闹 景象。而偶园随着这股浪潮逐渐门可罗雀。人的 那种新鲜劲逐渐冷淡,当时的人们聚会游玩很少 再提及偶园。此时伴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萌芽与 发展,偶园因其丰富的人文历史及古典园林景观 积淀,逐渐被外地游客知晓和熟知,逐渐成为青 州旅游的名片之一。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对偶园 的兴趣渐渐超过了本地游客。

     对我而言,时隔多年因工作原因在外地客户 的要求下陪伴游览偶园。天公不作美,游览偶园 时恰逢雨天,使得本来冷清的偶园平添了些许破 败和悲凉,漫步其中少了喧嚣,多了感悟,恰如多年不见的好友深爱依旧。后随着公司业务的不 断增多,个人很少再有机会和闲暇时间到偶园走 一走看一看。偶园在很多年里对我而言逐渐成为 一种尘封的记忆,成为偶尔同未到过青州的好友 交谈时的谈资。 

    伴随着青州市委、市政府古城建设的决议, 以及古城建设的稳步推进,机缘巧合,也或者是 注定的缘分,让我有幸参与到古城建设当中,并成为一名古城建设的亲历者,见证着古城建设的 日新月异,并在 1460 个日子里亲身经历并见证了 偶园的涅槃重生。

     整个偶园复建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 坚持明清建筑风格为主体,并突出青州特色、青 州风格、青州做法,坚持精益求精、修旧如旧的 原则,尊重历史记载和历史原貌,加强基础文献 资料的整理收集,加强文物古树木保护,不留遗憾, 并在尊重历史记载和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新旧结 合、有所创新、相得益彰。

     偶园复建工程于 2014 年春天开工建设,因客 观原因在拆迁未彻底到位及施工图纸未详尽的情况 下,导致部分复建单体建筑无法一次性施工完成。 为积极推进工程进度,在古城建设保护修复 建设指挥部的积极协调下,确定采取插建的施工 方法,遵循先园外后园内的施工工序,并做好园 内各项文物古迹、古树的全方位无死角保护,确 保不会损失一丝一毫,保留偶园的人文历史与古 典园林景观的历史文脉。拆迁工作坚持工程建设 与拆迁工作同时推进,在施工图纸不详的情况下, 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进行,极大地解决了摆 在施工面前的诸多问题,为整个偶园复建工程建 设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怀揣着对古城对偶园的真挚情感,大半生的积 蓄全部投入到项目建设中,偶园复建工程作为古城 建设的重大节点工程,工程项目多、体量大,相关 建设所需资金量较大,并随着后期建设资金的持续投入个人也背负了巨额的债务。那段困难的时期现 在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或许那份执着和坚持感动 了冯氏的先人们,我的女儿顺利考入清华大学研究 生,能有幸参与到偶园复建此生无憾!

     偶园复建依据《偶园保护规划》展开,总体 分为八个系列,分别为主体建筑、假山修缮修复、 砖雕、石雕、木雕工艺、水体建筑、奇石建筑修复、 亭屋建筑以及植被养护种植。

     冯氏宅院由西入口,往东方向展开依次是冯氏 祠堂和存诚堂为院落的二进四合院。祠堂入口大门 是明清标志性仿古建筑,宽大古朴,呈现古色古香的韵味。走进便是著名的冯氏祠堂,建筑依据明清 风貌,彩绘与顶梁砖雕结合,总体雅致简约,灰墙 黛瓦,细节精美细致,雕梁画栋。往东二进便是在 明清时期有“一屋三进士”之称的存诚堂,曾出过 冯子履、冯琦、冯溥三位进士。在保护现存宅院内 部遗迹前提下修缮存诚堂,采用七架梁结构。参考 相关建筑资料对院落进行完善,保留遗迹原貌,设 计为具有青州传统府邸风貌的二进四合院。

     依据《偶园保护规划》,适当恢复宅院宗祠 的格局,及保护、维修、复建佳山堂假山园林。 主体修复建筑其二便是著名的坐拥“假山怀抱” 的佳山堂,它是冯溥晚年待客与写作之处,其地 理位置坐北朝南,属于假山园林区中心建筑。 堂前是坪地,坪地南、东边缘为溪壑,与园内 假山相得益彰。假山作为偶园精华所在,深得五代、 宋元之际北派山水画作林泉丘壑、溪山清远的山居 隐逸意象内涵,是偶园内重要的景点之一。

     据考证,该假山与中南海瀛台为同一作者, 系明朝叠石专家张南垣之子张然的作品。“连亘 三峰作阜麓”的建造浓缩了九州的山川水秀,层 层叠嶂,在结构上分坪、峰、涧、台四部分,每 部分体现各自的主题,特色分明,使整座假山繁 而不乱,错落有致,有别样的美感。在保护现存 文物本体和空间格局的情况下,对缺失的部分空 间在有历史根据的前提下,进行适当人工复原, 采集与原貌极其相似的费县“黑龟纹石”与偶园 假山相衔接,展现“山子张”叠石文化。

     望春楼原为衡王府东苑奇松园内著名建筑, 根据文字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在原址重建。明末 清初文人安致远《青社遗闻》曾记载:“拱北亭外, 名花周匝;望春楼下,清沼回环。楚王章华之盛, 梁苑平台之游,拟斯巨丽,未为远过。”对望春 楼的复建历时一年之久,以巧夺天工的精良技艺 和保留历史传承的宗旨使之复现明清建筑风格, 总体端庄大气,细节精美繁琐。

     砖雕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雕刻艺术及青砖雕 刻工艺品,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 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等发展而来。在青砖上雕 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代汉族建筑雕 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步入偶园,映入眼帘的首先是长约十二米, 高约三米六的大影壁。影壁,古称萧墙,是中国 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整幅影壁采用 精美的砖雕工艺,结合牡丹雍容典雅、富贵祥和 的寓意,与房屋、院落建筑相辅相成,组合成了 偶园不可分割的整体。 砖雕“喜鹊报春”:以梅花和喜鹊组成。喜 鹊为“喜”被称为吉祥鸟,雕刻活灵活现,有貌 似飞出来的神韵;梅花代表不屈不挠,冬去春来, 故名“喜鹊报春”,表示迎接美好的开始。

     砖雕“锦绣前程”:以牡丹和一对喜鹊鸟组 成。牡丹是国花,繁于大唐盛世,寓意富贵吉祥; 喜鹊成双代表好事成双,牡丹与喜鹊结合便是锦 绣富贵。金桥建筑“喜鹊报春”和“锦绣前程” 采用青砖,是以精美的雕刻工艺技术和美好的寓 意结合而成的雕塑工艺品。 

     石雕是指用各种可雕、可刻的石头,创造出具 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 会生活,从人类艺术的起源就开始了石雕的历史可 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从 那时起,石雕便一直沿传至今。可以说,迄今人类 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能比石雕更古 老,也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万古不衰。“篆书石屏”的建筑结合了古文,以司 马光的“谏院题名记”表述为官者必须谨慎和忠诚, 采用精湛的深雕工艺,用一级青石雕刻出具有一定 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

     大齐碑修复建筑:大齐碑,立于公元 573 年, 是国家一级文物,碑高 4.45 米,宽 1.6 米,厚 19厘米,碑首作半圆形,以高浮雕两条巨龙,中为 篆书阳文“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碑正 文隶书阴刻,共 1635 字,记述了青州刺史娄定远 重修南阳寺的功德。碑阴为金皇统六年摹刻的龙 兴寺匾额题书“龙兴之寺”四字。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国被称为民间工艺。 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战国时期木雕工艺 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板的 阴刻,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汉代的动物木雕用 整木雕制,将中国木雕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唐 宋时期,木雕工艺日趋完美。明清木雕则是中国 古典木雕艺术成熟的时代,作品十分丰富,除了 动物,还有人物。

     廊是园林中联系建筑之间的通道,是古典园 林中最精美的建筑形式之一,起连接建筑物、引 导游人循廊览胜的作用。作为建筑中一个独特的 类型,在多种中介空间中,廊在各个结构层次中 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传统园林自身的特 点,使廊对传统园林的作用更大,以至几乎到了无一园无廊的程度。牡丹亭长廊设计通过半围合 流线,以精美的木雕工艺,与牡丹和奇石文化融 合而成,具有丰富的历史韵味。

     亭的历史十分悠久。它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 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 基三部分组成。金桥古典园林建设有限公司中凉 亭有多处,分别为:“问山亭”“荷风亭”“友 石亭”“牡丹亭”“一草亭”“近礁亭”“卧云亭” 等。亭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象吸收 到这个小空间中来。元人有两句诗:“江山无限景, 都取一亭中。”这就是亭子的作用,就是把外界 大空间的无限景色都吸收进来。

     幽室:属于严整方正的对称结构,对称格局 体现其“幽”字,体现儒家文化“礼”制。墙壁 由青砖石堆砌,复古感十足,对称的构成能表达 秩序、安静和稳定、庄重与威严等心理感觉,并 能给人以美感。 揖峰斋:“一门两窗”,以青砖石和木质的 门窗构成,造型简约古朴,颇有历史感。

     茶室——依松阁:位于凝碧池一带,连接东西 长廊,建筑宏伟气魄,细节处多采用木雕,雕刻精美。 园林水体建筑,源于儒家朴素的生态思想和 讲究“藏风得水”的风水理论。俗话讲“无园不山, 无园不水”,水是园内灵魂,以水环绕建筑物, 能产生“流水周于舍下”的水乡情趣。园内水体 吸取“南阳河”渗水经验,采用多种形式达到“不 渗水”目的,开合有致,与周边建筑相融合,形 成凝碧池、方池、鱼池、莲池、瀑布等系列水体, 营造出迂回曲折的复杂水系。

     十三贤石,源自于因明代极重视教育,崇尚 贤德,在明成化五年在青州的松林书院,建设“名 贤祠”祭祀寇准、曹玮、王曾、庞籍、李迪、范仲淹、 富弼、欧阳修、赵抃、张方平、吴奎、程琳、孔 道辅等十三位名人,用来教育青州学子以圣贤为 榜样,勤奋读书,修身养性,建功立业。冯溥十 分崇尚这些青州名人,在修建偶园时,将自己心 爱的石头十三块,放入偶园之中,并起名曰:“十三 贤石”以此显示自己崇尚贤人、教育后人的意图。 

    “春、夏、秋、冬”石,偶园内四尊观赏石。 据记载,康熙宰相冯溥居住偶园十余年间,不是 作诗会友,就是收藏奇石。“春夏秋冬”就是冯 溥精心所求的珍贵之物。有诗题曰“春夏秋冬苍 造字,乾坤玄妙藏神灵”。诗与石的结合,愈增 添其典雅与韵味。

     “福、寿、康、宁”石,被称为偶园四大奇石。 据说是明代衡王朱祐楎寿辰时,官宦贵人赠送的 贡石。四石玲珑剔透,蕴含“疏可通马,密不透风” 的书法篆刻神韵,在古代有“一两石头一两银” 的说法。“福”石,高 2.4 米,宽 1.63 米,玲珑 剔透,灵秀飘逸。“寿”石,高 2.4 米,宽 1.7 米,浑穆古朴,凝重深沉。“康”石,高 3.7 米,宽 1.2 米,其态婀娜多姿,超凡脱俗。

     “宁”石,高 2.3 米,宽 1.2 米,令人赏心悦目,神思悠悠。在《中 国奇石》一书和《中华奇石大观》中均把偶园四 大奇石在重要位置刊载介绍,列为华夏“历史名 石”欣赏篇中,可与颐和园内皇家园林藏石媲美, 可见偶园四奇石在我国奇石中的地位。

      偶园近百株牡丹目前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 曹州县令刘兴甫所赠,有“偶园牡丹甲天下”之称。 据《辞海》记载,牡丹花属芍药花科类,落叶小灌木, 寓意典雅富贵,被称为“花王”。园内品种多样, 新栽有十大珍贵品种,为魏紫、赵粉、姚黄、二乔、 洛阳红、御衣黄、酒醉杨妃、青龙卧墨池、白雪塔、 豆绿等,花期一到,群花争奇斗艳。

     桥是山水游玩的路径,山脚石梁叠石为桥,横 跨西峰、中峰间的山脚小溪,由两块石头搭接而成, 与旁边岸岩石脚石浑然一体。石下中空,有清泉漱 石的意境。山半石梁横跨东峰和中峰,之间有桥, 平板略拱。《偶园纪略》记载“下临绝涧”。

     此桥 位于溪跨方池的大石桥边,一高一低,相映成趣。 小石梁桥长不过半米,与岭脊平齐,桥下两侧略加 挖掏,桥板微拱成弧形。从大石桥向上看,似有水 流从高岭上经桥下流出,顺岩壁流入大石桥所在池 渊,正是岭巅飞虹、石梁飞瀑、素练坠潭之画意。 大石桥为平桥,作三小拱横跨池沼,四面浮雕牡丹 纹,从整体看此桥稳重大方。该桥为明代衡王府奇 松园遗存,具有明代建筑之风格,整体洗炼简约而 不失奢华,是不可多得的园林古桥精品。

      2017 年 9 月 20 日,在一片锣鼓声中偶园开放 完美揭幕。历时近四年,偶园终于敞开大门广纳四 方宾客。开放当日,进园游客游览量近四万人次。 开放当年,偶园接待国内外游客近数百万人次,这 足以体现出偶园的魅力和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历 经百年历史沧桑,偶园这一古城的明珠熠熠生辉。

      偶园历经百年的历史变迁及风雨洗礼,重新 涅槃焕发无限生机,也有了属于自己应有的最好 归宿。我有幸参与其中,倍感荣耀,此生无憾! 愿偶园世代相传,经久不衰,永葆生机。

责任编辑:焦晓东

 

 

關於我們 聯系我們 法律聲明 廣告服務 報社人員 記者查詢

 

聯繫電話:+853-63221269    電子郵箱:aomendushibao@163.com    国际标准刊号ISSN2706-9265

Copyrights 澳门都市报 2018--2020 www.aomendush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